貯藏糧食的專用建筑物。主要包括倉房、貨場(或曬場)和計量、輸送、堆垛、清理、裝卸、通風、干燥等設施并配備有測量、取樣、檢查化驗等儀器。中國仰韶文化時期的袋狀貯糧窖穴,是糧食倉庫的雛形。周朝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有較為正規(guī)的糧食倉庫出現(xiàn)。
從出土的東漢陶倉和陶囷可見漢時盛行的糧食倉庫有圓形與方形兩種,“圓曰囷,方曰倉”,都屬高架式,有防地下潮濕與洪水侵襲的木柱支承,并有便于通風換氣的窗孔,反映了一千多年前頗為合理的設計思想。隋唐時代的含嘉倉和明代的京八處大倉,設施進一步完善,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型糧食倉庫。
古埃及的糧食倉庫為圓形頂蓋的圓柱形建筑,有的下有保護糧食免受蟻類及其他害蟲為害的木制臺架,臺基地上鋪撒食鹽,倉房上部洞口為糧食入倉處。近、現(xiàn)代糧食倉庫的形式和構造雖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上是在上述古老類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糧食倉庫的設計應考慮糧種、貯藏量(倉容)和建筑費用等因素,在構造上主要應滿足糧食安全貯藏和糧食倉庫工藝操作所需的條件。選址和布局應考慮糧源豐富、交通方便、能源充足、地勢高爽等因素。分類編輯播報根據(jù)承擔的任務,國家糧庫可分為下列4類:①收納糧庫。